在成都繁华的文庙西街旁,曾有一片占地百亩的建筑群静静矗立。飞檐翘角划破蜀地的晨雾,朱红宫墙围起一方庄严天地,这里便是承载了巴蜀地区数百年科举记忆的成都贡院。它不仅是明清两代四川乡试的核心考场,更是无数巴蜀学子叩击命运之门的神圣所在。从明代永乐年间始建,到清代历经康熙、乾隆、光绪三朝大规模修缮,这座贡院见证了巴蜀文风的兴衰起伏,也将无数寒门士子的梦想与汗水,深深镌刻进了川西平原的历史肌理。
一、贡院规制:凝固的科举制度缩影
成都贡院的布局,严格遵循着明清科举制度的规制,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象征意义。踏入贡院正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石牌坊,坊额上"天开文运"四个鎏金大字历经风雨仍熠熠生辉,这是对天下学子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封建王朝对文治武功的终极追求。牌坊两侧分立着两座碑亭,亭内石碑镌刻着明清两代四川巡抚颁布的《考场禁令》,从"禁止夹带片纸只字"到"不得喧哗扰乱场规",字字句句都透着科举制度的森严。
穿过牌坊,便是开阔的"龙门广场"。广场东西两侧各有一排厢房,东侧为"点名处",西侧为"搜检所",这里是考生进入考场前的第一关。每到乡试之年的八月初八,来自四川各府、州、县的数千名考生便会聚集于此,按籍贯分组,依次由差役核对身份。考生们手持官府签发的"准考证"——也就是所谓的"院试卷结",上面详细记载着姓名、年龄、籍贯、外貌特征,甚至曾祖父三代的姓名,以防冒名顶替。核对无误后,考生便要进入搜检所,接受堪称严苛的检查。
搜检的严格程度,在清代达到了顶峰。据《成都府志》记载,考生需解开发辫,褪去外层衣物,只留贴身单衣,由两名差役前后搜身,连鞋底、发辫、腰带都要仔细查验。乾隆年间甚至规定"考生入场,须赤足行走,以防鞋内夹带",这对寒窗苦读的学子而言虽有失体面,却也从侧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公平的极致追求。有一年乡试,重庆府的一位考生因鞋底夹层藏有《论语》抄本被搜出,不仅当场取消考试资格,还被革去生员功名,终身不得再考,可见科场纪律之严厉。
过了龙门广场,便进入贡院的核心区域。正北方向是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名为"明远楼",这是贡院的制高点,也是考场管理中心。乡试期间,主考官、监考官便在此楼坐镇,透过窗棂俯瞰整个考场,既能监视考生动态,又能指挥调度。明远楼两侧各有一条长廊,连接着东西两座"执事房",这里是考官们阅卷、议事的场所,也是公布考场纪律、张贴告示的地方。
明远楼后方,便是贡院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号舍区。这片区域占地近五十亩,密密麻麻排列着近万间号舍,远远望去如蜂巢密布,又如军营列阵,气势恢宏却又透着几分压抑。号舍按"千字文"顺序编号,从"天"字到"玄"字共分为八十排,每排约百间。这种整齐划一的布局,既体现了科举制度的秩序感,也暗含着"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文化隐喻,仿佛在告诉考生:考场如天地,落笔定乾坤。
二、号舍春秋:九天六夜的生存与奋斗
(一)"鸽子笼"里的生存空间
成都贡院的号舍,是科举制度最具象的象征,也是无数考生难以磨灭的记忆。每间号舍高约六尺(约1.8米),宽三尺(约0.9米),深四尺(约1.2米),仅能容纳一人端坐或伏案书写,被学子们戏称为"鸽子笼"。号舍由砖石砌成,三面封闭,一面敞开,敞开处设有可上下滑动的木板,白天放下作为书桌,夜晚合上便成了门。
号舍内的陈设极为简陋:左侧墙壁上凿有一个小壁龛,可放置油灯、笔墨;右侧地面有一个浅坑,铺上草席便成了坐榻;墙角处设有一个陶制马桶,用布帘遮挡,这便是考生九天六夜的全部生活空间。更令人难耐的是成都的气候——八月正值初秋,时而闷热如盛夏,号舍内密不透风,温度高达四十摄氏度,考生们挥汗如雨,墨迹常常被汗水晕染;时而又遇秋雨连绵,寒风从号舍缝隙灌入,冻得人瑟瑟发抖。有考生在文章中写道:"八月场中如炼狱,昼则汗流浃背,夜则寒侵骨髓,然笔不敢停,恐负十年寒窗。"
考生们进入号舍前,需携带足够支撑九天六夜的物资。除了笔墨纸砚、蜡烛油灯,最重要的便是食物。家境殷实的考生会准备腊肉、糕点、酱菜,用竹篮分层装好;贫寒学子则多带干粮,如锅盔、炒米、咸菜,甚至有考生只带几捆红薯。这些食物需精打细算,既要耐存放,又要能快速充饥。曾有资州考生在文章中回忆:"吾带锅盔十枚,每日食一枚,辅以井水,虽腹中空空,然不敢多食,恐如厕费时。"
(二)三场考试的严苛流程
四川乡试分为三场,每场考三天,考生需在号舍内连续度过九天六夜。三场考试各有侧重:第一场考"四书五经"义,共四道题,要求考生以程朱理学的注解为依据,阐发经义;第二场考论、判、诏、诰等应用文写作,考察考生的行政能力;第三场考策论,多涉及国家大事、地方治理,如"论川蜀水利兴修策"、"西南边疆防务议"等,最能体现考生的经世之才。
每场考试的流程都严格如钟表。清晨五点,明远楼敲响第一声钟响,号舍的木板被统一打开,考生们开始一天的写作;中午十二点,差役会提着木桶送来热水,考生可简单用餐、休息;黄昏六点,鼓声响起,差役逐排关闭号舍木板,并用封条封门,考生不得再出入;夜晚,兵丁手持灯笼沿号舍巡逻,灯笼的光晕在密密麻麻的号舍间移动,偶有考生因过度疲惫发出鼾声,便会被兵丁轻敲木板提醒。
光绪年间,有位来自泸州的考生李调元(后成为着名文学家)在《童山诗集》中记载了考场生活:"三更灯火五更鸡,号舍孤灯照影痴。墨汁研成千载策,汗珠落尽十年思。"字里行间,尽是考生们在孤独与压力下的坚持。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考生们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有考生在号舍墙壁上刻下"敬字如敬神"五字,提醒自己珍惜笔墨;有人在油灯耗尽时,借着窗外月光继续书写;甚至有考生突发疾病,仍强撑着完成答卷,只因"十年苦读,不可功亏一篑"。
(三)号舍墙上的精神印记
号舍的墙壁,是考生们唯一可以自由抒发情感的地方。进入号舍后,考生们会先将带来的石灰水或白垩涂在墙上,待干燥后,便在上面写下自己的名字、籍贯,以及座右铭。这些字迹有的娟秀工整,有的刚劲有力,有的稚嫩歪斜,却都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道光年间,来自眉山的考生张之洞(后成为晚清重臣)在号舍墙上写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八个大字。据说他写下这句话时,因用力过猛,毛笔都被折断。那一年,他果然不负所望,高中乡试第一名(解元),消息传出,眉山同乡纷纷前来号舍围观这八个字,后来贡院差役几次粉刷墙壁,都特意保留了这面墙,成为贡院一景。
除了励志之语,墙上还有不少考生的自嘲与感慨。有考生写道:"七尺男儿困斗室,只为一朝登龙门";有人题诗:"号舍如笼囚壮志,笔墨作剑破樊笼";甚至有落第考生留下"今年不成明年再来"的誓言。这些字迹层层叠叠,新旧交织,有的被雨水冲刷得模糊不清,有的被后来者覆盖,却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科举众生相。
三、凉山学子木呷:跨越山海的追梦人
在成都贡院的历史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的乡试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记忆——来自凉山彝族地区的青年木呷,成为了凉山历史上第一位彝族举人。他的故事,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少数民族学子在科举路上的艰难与执着。
(一)羊皮上的汉字梦
木呷出生在凉山腹地的一个彝族部落,父亲是部落里的放牧人。在那个年代,凉山与外界交流极少,彝族子弟多以放牧、狩猎为生,识汉字者寥寥无几。木呷与汉字的结缘,源于一次偶然——十岁那年,他在山涧边放羊时,遇到了一位迷路的四川商人。商人用树枝在地上写下"凉山"二字,告诉木呷这是他们所在之地的名字。那横平竖直的笔画,像有一种魔力,让木呷着了迷。
从此,木呷便有了一个念头:要认识更多的汉字。没有纸笔,他便在羊皮上用烧焦的树枝写字;没有课本,他就缠着路过的商客、货郎教他认字。有一次,他为了向一位行脚僧换一本《论语》残卷,竟把自己最心爱的猎犬送给了对方。部落里的人都嘲笑他:"一个放羊娃,学那些鬼画符有什么用?"木呷却只是笑笑,依旧每天在放羊间隙练字、背书。
十五岁那年,木呷从一位汉族马帮口中得知,成都有个叫"贡院"的地方,只要考中就能改变命运。他问马帮:"像我这样的彝人,也能去考吗?"马帮告诉他:"科举不问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谁都可以。"这句话,在木呷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他开始更加刻苦地学习,不仅学汉字,还跟着马帮学习汉语,了解中原文化。
(二)半个月的山路赶考路
光绪二十三年,木呷二十五岁,他觉得自己有了赴考的底气。部落首领得知他的想法后,虽不理解,却也被他的执着打动,送给了他一匹最好的马和一些干粮。就这样,木呷背上简单的行囊——几件彝族服饰、一本翻烂的《四书》、几块腊肉,骑着马踏上了前往成都的路。
从凉山到成都,全程近千里,其中大半是崎岖的山路。木呷白天赶路,夜晚便在山洞里或山民家中歇息。有一次,他在翻越小相岭时遇到暴雨,山路湿滑,连人带马摔下山坡,幸好被一棵大树拦住,才保住性命,但随身携带的《四书》却被雨水浸透,字迹模糊不清。木呷心疼地把书揣在怀里,用体温烘干,那几天他几乎没怎么吃东西,只为省下干粮。
历经半个月的跋涉,木呷终于抵达成都。站在贡院门前,看着那高耸的红墙和熙熙攘攘的考生,他既兴奋又自卑——周围的考生都穿着长衫马褂,举止文雅,而自己却穿着彝族的麻布披风,脚上的草鞋沾满泥土。有考生见他打扮奇特,窃窃私语,甚至有人嘲笑他"蛮夷也敢来考科举"。木呷攥紧了拳头,默默走到角落,擦了擦脸上的灰尘,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是来考试的,不是来比穿着的。"
(三)策论中的家国情怀
进入号舍后,木呷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当第一场考题发下来时,他有些忐忑——"四书"题对他而言难度不小。但他沉着应对,凭借多年的积累,勉强完成了答卷。第二场的应用文写作,他发挥稳定,尤其是"判词"一题,他结合彝族部落的习惯法,写出了独到的见解。
真正让木呷崭露头角的,是第三场的策论题——"论西南夷地治理策"。看到这个题目,木呷愣住了,随即眼中泛起光芒。这正是他日夜思考的问题!他想起了凉山的闭塞与落后,想起了部落里因缺乏教化而产生的纷争,想起了商客们带来的外界消息。
他提笔写道:"西南夷地,山高水险,百姓淳朴,非不可治,乃未得法也。往昔治理者,多以武力压之,以峻法绳之,殊不知夷地之民,重情义,轻强权。若以文教化之,使知礼仪;以商路通之,使知富庶;以学堂育之,使通文字,则民心自服,边疆自安。"
木呷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甚至有些语句不符合当时的行文规范,但字里行间充满了真情实感。他结合自己放牧时的所见所闻,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凉山设汉彝双语学堂,让彝族子弟学习汉字;开通从西昌到成都的商路,促进物资交流;选拔彝族中有识之士参与地方治理,实现"以夷治夷"。这些观点,在当时可谓独具慧眼。
(四)红榜上的彝族名字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综漫同人)抓不住的恋人 美纪太太教子有方! 渡东庄有四季 假装没看你 遭劈腿,高冷领导对我一见钟情! 同学的陪读妈妈是妓女 爱情距离 毒医娘子山里汉 傲娇攻他暗恋成真了 遭遇花仙子+一盏灯 惊悚神祇 穿越到异世界的性转骚浪萝莉的变态性爱生活 却雀[京圈] 路过的怪物都要踹一脚 快穿之游走各个位面 樱花落下:和诗羽学姐的邂逅 父慈子孝 假少爷他柔弱可妻 宝妈到星际大佬,从收破烂开始 崩坏:性穹铁道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