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18小说网

哈18小说网>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第161章 启悱之间 夫子的教法(第1页)

第161章 启悱之间 夫子的教法(第1页)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在杏坛的晨课上,手持《周易》竹简,竹片边缘已被手指磨得光滑。晨露沾湿了弟子们的蒲席,子路的佩剑斜靠在席边,剑柄的铜饰在晨光中发亮。他急不可耐地问:“‘潜龙勿用’是什么意思?”孔子却不直接回答,转而问子贡:“你认为龙在渊中,鳞甲已具,爪牙已成,为何不飞?”子贡沉吟着捻起竹简的编绳,绳结在指间转动:“或许是云雾未聚,雷雨未兴,时机未到?”夫子再问颜回:“若龙已乘云气,御雷电,仍潜于渊,又是为何?”颜回低头沉思,手指在膝上画着乾卦的爻象,忽然抬头,眼中闪过光亮:“是在等待应时而动,而非恃力妄为?”孔子抚掌笑道:“回也能发矣。”《论语?述而》记载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这堂晨课的精髓。“愤”是心求通而未得的焦灼,像久旱的土地渴望甘霖;“悱”是口欲言而未能的窘迫,如鲠在喉却难以名状;“启”是适时的开导,似春风拂过冰封的河面;“发”是恰当的点拨,若星光照亮夜行的路径;“举一反三”是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如藤蔓攀援拓展生长的疆域。这种教学智慧,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而是思维的自然唤醒,从孔门的杏坛到现代的课堂,始终是教育艺术的至高境界。

一、愤悱:思维觉醒的前奏

“愤”在《说文解字》中为“懑也”,从心,贲声,指心中像被火焰灼烧般的憋闷与渴望,如《论语?子罕》中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执着——面对夫子的学问,越钻研越觉深邃,越仰望越感高远,这种“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正是典型的“愤”。孔子等待学生“愤”而后启,因为只有当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焦灼状态,开导才能直击要害。就像医生针灸需找准“得气”的瞬间,教育的“启”也需等待思维“愤”的节点,此时的点拨能让认知迅速突破,如干旱的土地遇上甘霖,迅速渗透吸收;若学生尚无“愤”的状态,教师强行灌输,只会像把水倒在石板上,难以留存。

“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朱熹《论语集注》),从心,非声,指心中有所悟却如被薄膜包裹,无法清晰表达的窘迫。《论语?先进》中子路“率尔而对”的冒失,与“悱”恰好相反——未经深思便脱口而出;而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含蓄,则带着“悱”的意味:心中隐约觉得礼乐重要,却不知如何精准表述,只能以“等待君子”委婉表达。孔子等待“悱”而后发,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当学生努力组织语言却不得其门时,稍加点拨便能让思维突破瓶颈,如浓雾中透出阳光,让模糊的认知变得清晰。

“愤”与“悱”是思维觉醒的两个阶段:“愤”是内化的焦灼,如孕妇临盆前的阵痛,是新认知诞生前的酝酿;“悱”是外化的窘迫,似婴儿学语时的咿呀,是思维试图突破语言边界的尝试。二者共同构成启发式教育的前提,缺一不可。《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脉相承,都强调等待学生主动思考的重要性。就像农民等待作物成熟,教育者也需等待学生思维“愤悱”的时刻——过早干预会催熟而失其味,过晚则会错失良机而致其腐,唯有适时方能收获思维的果实。

孔子对“愤悱”状态的把握,精准如医者诊脉。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时,孔子察觉他已有初步思考却未达深处(处于“悱”的状态),便回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不直接否定,而是提出更高境界,引发更深层的思考,让子贡从“无谄无骄”的被动约束,跃升至“乐贫好礼”的主动追求。当子夏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见他反复吟诵诗句,手指在竹简上摩挲“素”字(处于“愤”的状态),便答“绘事后素”(绘画需先有洁白的底子),子夏立刻领悟“礼后乎”(礼需以仁为基础),实现了从“愤”到“悟”的突破。这种“等待”的智慧,比直接告知答案更有价值。

二、启发:点石成金的艺术

“启”是“开也”(《说文解字》),从户,从口,像用口打开门扉,让学生窥见门后的景致;“发”是“射发也”(《说文解字》),从弓,从癹,像拉开弓弦射中靶心,让学生的表达精准到位。孔子的“启发”不是给出答案,而是提供思考的路径,如“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进入太庙祭祀,每件事都向人请教,这种“问”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示范:知识需主动探索,而非被动接受。他教弟子“学《诗》”,不满足于背诵,而是引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从诗歌中学会联想、观察、合群、讽喻,这种引导便是“启”与“发”的结合。

启发的关键在“适时”。当学生处于“愤”的顶点,如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课后能自行钻研并有所发挥,此时“启”能让思维豁然开朗;当学生处于“悱”的边缘,如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先进》)——不敢称能却渴望学习,此时“发”能让表达水到渠成。过早则思维未熟,如采摘未熟的果实,酸涩难咽;过晚则热情消退,如错过花期的园丁,徒劳无功。如《周易?系辞》“变通者,趋时也”,启发的艺术在于“趋时”——把握思维发展的节奏,在最需要的时刻轻轻一推。

孔子启发弟子的方法,灵活如流水适配容器。对“好勇过我”的子路,常用反问激其深思,如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答“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用“义”的标尺约束其勇;对“闻一以知十”的颜回,多以肯定引其拓展,如颜回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孔子便进一步引导“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让其在肯定中深入;对“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曾参,善用比喻使其领悟,如“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以日常反思的形象说法,让内向的曾参易于接受。这种“因材施教”的启发,让每个弟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成长,如《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尊重差异才能实现真正的启发。

“启发”与“灌输”的区别,在于是否留有余地。《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是循序渐进,“诱”是引导而非强迫,如引导游人登山,指明方向却不代其迈步,让其在攀登中体验风景;而灌输则像背着人登山,虽快却剥夺了体验的过程,到达山顶也不知路径如何。孔子教《诗》时“不愤不启”,让弟子在“《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的总纲下,自己领悟“关雎之乱以为风始”的深意——从“关关雎鸠”的爱情,体会“乐而不淫”的中庸,这种自主领悟比直接解读更深刻。

三、举一反三:思维迁移的智慧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的是思维的迁移能力——告知一个角落(如方形的一角),能推知其他三个角落,否则便不再重复。“隅”是“角”,代指具体知识;“反”是“类推”,代指抽象思维。孔子要求弟子“举一反三”,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思考,如《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知识是“天行健”的现象呈现,思维是“自强不息”的本质能力。

“举一反三”的前提是“触类旁通”。孔子教弟子“学《诗》”,不仅是背诵字句,更要“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诗经?邶风》)中“棘心夭夭,母氏劬劳”的描写,领悟母亲养育的辛劳,这是从诗到孝的迁移;从“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经?商颂》)中“民所止息”的意象,领悟为政需以民为本,这是从诗到政的迁移。子夏“巧笑倩兮”的领悟尤为典型:从“绘事后素”(绘画需先有洁白的底子)类推到“礼后乎”(礼需以仁为基础),实现了从艺到礼的跨越,这种迁移正是“举一反三”的精髓。

“不复也”不是放弃,而是更高的要求。孔子认为,若学生无法举一反三,重复讲授只会使其依赖被动接受,形成“等着喂”的思维惯性,不如暂停以促其主动思考。就像教孩子走路,扶着走不如放手让其尝试,摔倒后的反思比持续搀扶更有价值。《论语?先进》中子路“问‘闻斯行诸’”(听到就做吗),孔子答“有父兄在”(需考虑长辈);后见冉有问同样问题,答“闻斯行之”(可以去做)。通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促使弟子思考差异背后的原因——子路勇猛需约束,冉有谨慎需鼓励,这种“不复也”的智慧:不直接解释,而让弟子自己领悟“因材施教”的深意。

“举一反三”的现代诠释是“批判性思维”与“迁移能力”。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强调从实践中总结规律并迁移应用,如从“制作风筝”中学习空气动力学,再将原理应用于“帆船设计”,与“举一反三”相通;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知识间的联系,如从“加法”发现“乘法是相同加数的加法”,也是对“举一反三”的发展。当代课堂中的“项目式学习”更显其精髓:让学生从“水的净化”联想到“空气净化”的相似原理,从“桥梁承重”迁移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这种跨情境的思维迁移,正是“举一反三”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四、孔门中的启发实例:教学相长的生动图景

孔子与颜回的“仁之辩”,展现“愤悱启发”的深度。颜回问“仁”,孔子答“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见颜回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敲击席子(处于“愤”的状态——已知核心是“克己复礼”,却想知具体条目),便补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眼中一亮,回应“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不聪慧,愿照此践行),从“愤”到“悟”的突破,正是启发的成效。这种对话中,孔子的“启”与颜回的“发”相互促进——颜回的深入追问促使孔子细化阐释,孔子的精准点拨推动颜回领悟深化,如《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孔子与子贡的“诗之论”,体现“举一反三”的妙处。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子贡立刻联想到《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像加工骨角玉石般精益求精,从“无谄无骄”的被动约束,类推到“乐贫好礼”的主动追求,实现了从德到诗的迁移。孔子赞“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往”是已有的知识(贫富态度),“来”是新的领悟(治学精进),这种“告往知来”正是“举一反三”的肯定。

孔子与子夏的“礼之悟”,彰显“不悱不发”的艺术。子夏问《诗》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笑容美好,眼神明亮,白质上的彩绘更绚烂),孔子答“绘事后素”(绘画需先有白底)。子夏沉默片刻,忽然起身:“礼后乎?”(礼是不是也在本质之后?)——他处于“悱”的状态:隐约觉得“素”与“礼”有关,却难以言明,经“绘事后素”的点拨,瞬间突破语言障碍,领悟到“礼需以仁为本质(素)”。孔子赞“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起予”即“启发了我”,体现教学相长——弟子的领悟也让夫子对诗与礼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

孔子与宰我的“孝之辩”,展现“不复也”的严格。宰我质疑“三年之丧”太久,认为“期可已矣”(一年就够)。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服丧期间吃好米、穿锦衣,你心安吗),宰我答“安”。孔子见他未能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父母养育三年才能脱离怀抱,类推到“三年之丧”是回报养育之恩,便批评“予之不仁也”,不再重复说教,而是让其自行反思。这种“不复也”的严格,促使宰我后来“昼寝”被批评“朽木不可雕也”时,能从“听其言而观其行”中领悟夫子的深意,实现了迟来的成长。

五、历史回响:启发式教育的传承与发展

战国时期的孟子,以“譬喻”延续启发传统。他向梁惠王喻“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逃兵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百步的,本质相同——以此类推治国:梁惠王的“移民移粟”与邻国的“不治”,都是小恩小惠,未行仁政,让惠王在自嘲中领悟“施仁政”的重要。向齐宣王喻“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孟子?梁惠王上》):前者是“不能”,后者是“不为”——类推到“推恩足以保四海”,齐宣王不是“不能”行仁政,而是“不为”,这种“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的教法——像拉满弓弦却不射出,让箭在弦上的张力促人领悟,与孔子的启发一脉相承。

汉代的董仲舒,以“问答”深化启发。他在《举贤良对策》中,通过“天人三策”的问答引导汉武帝:先问“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再问“治乱之端,教化之本”,最后聚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每一问都基于前一答的“愤悱”状态,如第二策中,武帝对“教化”已有兴趣却不明路径,董仲舒便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从“天人感应”类推到“独尊儒术”的必要性。这种层层递进的问答,是启发式教育在政治领域的创造性应用。

宋代的陆九渊,以“心学”革新启发。他主张“心即理”,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教学中“随人深浅,解剥指点”(《语录》)。有弟子问“如何是格物”,陆九渊不引经据典,而是反问“研究物理是格物,研究吾心是不是格物?”让弟子处于“愤”的状态——质疑传统格物论的片面;见弟子沉吟,再点拨“心外无物,格物即是穷理,穷理即是尽心”,使弟子领悟“格物需从心出发”。这种“直指本心”的启发,比朱熹的“格物致知”更侧重思维的觉醒,是对孔子“启悱”的创造性发展。

明代的王阳明,以“事上磨炼”实践启发。他在龙场驿“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后,教弟子“知行合一”,反对“知而不行”。见弟子对“心即理”困惑(愤),便以“岩中花树”为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传习录》)——让弟子从“花与心的关系”类推到“心外无物”,明白“理不在外而在心中”。在滁州讲学,见弟子对“去私欲”不得其法(悱),便带他们“日游琅琊、瀼泉间”,在山水间引导“随人指点,因事启悟”,让弟子在“玩物丧志”的反面体验“玩物得志”的启发,这种“随地启发”的智慧,将孔子的教法融入生活场景。

六、当代启示:启发式教育的现代实践

“愤悱”状态的营造,是当代课堂的重要课题。教师可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发“愤”的状态:讲“光合作用”时,先问“植物夜间是否生长”引发好奇,再问“若不进行光合作用,生长能量来自何处”制造认知冲突;讲“荆轲刺秦”时,先问“荆轲是英雄吗”,再问“若刺秦成功,战国会统一吗”,让学生在争议中陷入“求通而未得”的焦灼。通过“小组讨论”创造“悱”的机会:讨论“愚公移山”时,鼓励学生说出“看似愚笨却有深意”的模糊感受;分析“祥林嫂之死”时,引导表达“既同情又无奈”的复杂情绪,这些“言不及义”的表达恰是“悱”的表现,为后续启发铺垫。

“启发”艺术的现代应用,体现在“苏格拉底式提问”与“pbL教学法”中。苏格拉底式提问在伦理课上的应用:问“诚实永远是对的吗”,学生答“是”;再问“若诚实会伤害他人,如告知癌症患者实情使其崩溃,仍要诚实吗”;续问“此时的‘不诚实’是善意还是欺骗”——通过连续追问让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最终领悟“诚实需兼顾善意”。pbL(项目式学习)在科学课上的实践:让学生设计“校园雨水花园”,不直接教“水循环”知识,而是引导“如何收集雨水?如何净化?如何利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雨水收集”类推到“城市内涝治理”,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这种“做中学”与孔子的启发异曲同工。

“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需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当代教育中的“StEA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融合)极具代表性:让学生从“桥梁设计”联想到“生物骨骼结构”——观察拱桥的承重原理,再分析人体脊柱的弯曲结构,发现“拱形承重”的共通性;从“乐器发声”迁移到“声波振动”——比较小提琴弦振与手机扬声器振,理解“振动产生声音”的本质。“翻转课堂”中,学生先通过微课自主学习“文艺复兴”的基础内容,课堂聚焦“如何将人文精神应用于当代社会”,从“达芬奇的创新”讨论“现代科技伦理”,从“但丁的批判”分析“网络时代的言论自由”,正是“举一反三”的实践。

“不复也”的智慧,提醒教师避免“过度教学”。当代教育中的“留白艺术”值得借鉴:课后布置“开放性问题”而非“重复性作业”——学完“鸿门宴”,让学生续写“项羽若听范增言会如何”;学完“二次函数”,让设计“最佳投篮角度”的方案。“分层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任务(如从“勾股定理”探究“费马大定理”),对暂未掌握的学生给予思考空间(如用“拼图法”自主推导公式),而非统一重复讲授。这种“有所不为”比“无所不为”更有效,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不复也”的本质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七、启发式教育的本质:唤醒内在的思维力量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本质,是“唤醒”而非“塑造”。学生的思维如沉睡的种子,启发是适宜的温度与湿度,让其在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自行萌发;而灌输则像雕刻,将思维塑造成固定形状,失去生长的可能。《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养”是滋养唤醒,“正”是自然成长,与启发式教育的本质相通——教育不是制造“标准件”,而是培育“独特性”。

启发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自求自得”。《论语?述而》孔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默而识之”是学生自主积累——像蜜蜂采蜜般主动汲取;“学而不厌”是主动探索——如登山者般不知疲倦;“诲人不倦”是适时启发——似向导般在岔路指引。三者结合实现“自求自得”:知识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学生“求得”的。宋代陆九渊“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主张,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通过启发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而非盲从经典,正如他所言“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象山先生全集》)。

从孔子的杏坛到现代的课堂,启发式教育的核心未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相信思维的内在力量。当教师放下“权威者”的姿态,成为“引导者”,学生才能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探索”。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正是对孔子“启悱”教法的现代诠释。这种唤醒,无需声嘶力竭的灌输,只需在“愤悱”之际轻轻一点,便能让思维的种子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八、跨越千年的课堂:启发的温度永不褪色

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穿越两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为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培养会思考的人,而非储存知识的容器。从“愤悱”的等待到“启发”的艺术,从“举一反三”的要求到“不复也”的智慧,构成了完整的启发式教育体系,为历代教育家提供了范本:孟子的“譬喻”、董仲舒的“问答”、陆九渊的“心悟”、王阳明的“事上磨炼”,都是这一体系的创造性发展。

当代教育面临“知识爆炸”与“人工智能”的挑战,更需要回归启发的本质。信息可通过网络获取,算法能实现个性化推送,但“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愤悱”状态中的探索精神、“自求自得”的学习品质,仍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就像孔子在杏坛上等待弟子“悟”的瞬间,当代教师也需在分数至上的喧嚣中保持耐心,等待每个学生思维绽放的时刻——那个眼神发亮、豁然开朗的瞬间,正是教育最美的风景。

这或许就是“启悱之间”的终极意义: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孔子的教法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者,既是等待种子萌发的农夫——尊重生长的节奏,又是指引方向的向导——把握启发的时机,在“愤悱”与“启发”之间,在“一隅”与“三隅”之外,守护着思维生长的自然节奏,让每个灵魂都能在思考中绽放独特的光彩。正如那堂杏坛晨课的余韵,穿越千年仍在回响:教育的真谛,永远在“启悱之间”,在师生心灵的相遇之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之母盼女福  半世浮沉一世梦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政道问鼎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费土旧士  风吹骨响  穿越1960  阵云高:英雄寂寞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我拒绝嫁给校草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陷入爱  海疆共明月  食光记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洪荒之人掌天地  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