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春秋》的修撰,是“述而有作”的最高体现。孔子“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史记?孔子世家》),看似只是记录历史,实则“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通过“微言大义”褒贬善恶,如“郑伯克段于鄢”责其失教,“天王狩于河阳”讥其失礼。这种“述史见义”的方式,使《春秋》成为“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实现了“述”与“作”的完美统一。
五、述作之辩:历史上的传承与创新
战国时期的墨子,以“述作并重”挑战儒家的“述而不作”。他在《墨子?耕柱》中明确主张“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认为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墨子本人既“述”夏禹之道,“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赞扬大禹“沐甚雨,栉疾风”的治水精神;又“作”新说,发明“兼爱”“非攻”“尚贤”等理论,甚至亲自“作木鸢”(飞行器)、“作连弩车”(守城器械)。这种“述作并举”的态度,使墨家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也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
汉代的董仲舒,通过“述经作注”实现传统的创新。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表面上是对孔子学说的“述”,实则融合阴阳五行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诠释。在《春秋繁露》中,他以《春秋》“春王正月”阐发“大一统”思想,从“天人感应”解读灾异现象,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董仲舒的“作”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以经解经”——用儒家经典解释现实问题,正如他在“天人三策”中所言“《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使儒家思想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宋代的朱熹,以“四书”体系重构儒家传统,展现“述中求作”的智慧。他认为“《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朱子语类》),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作《四书章句集注》。在注释中,朱熹既忠实于原文(述),如释《论语》“学而时习之”为“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又融入理学思想(作),将“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这种“述作结合”使“四书”取代“六经”成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实现了儒家思想的宋代转型。
明代的王阳明,以“心学”诠释经典,体现“作不离述”的特点。他反对朱熹“格物致知”的向外探求,主张“心即理”“致良知”,认为“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传习录》)。这种观点看似与朱熹对立,实则是对《论语》“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深度发挥。王阳明解读《大学》“格物”为“格心之物”,“致知”为“致吾心之良知”,虽偏离传统注释(作),却紧扣“仁”的核心(述)。他的“述”是“以心解经”——让经典服务于内心的道德觉醒,这种方式使儒家思想从书斋走向社会,成为推动明代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
清代的戴震,以“训诂考据”回归“述而不作”的严谨。他不满宋明理学对经典的“空疏诠释”,主张“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与是仲明论学书》),强调必须通过文字训诂准确理解经典本义。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戴震逐字考证“理”“性”“道”等概念,指出“理者,情之不爽失也”,批判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他整理《水经注》时,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纠正了长期以来的经文与注文混淆问题,展现了“述”的科学性。戴震的工作证明:没有扎实的“述”,任何“作”都是空中楼阁。
这些思想大家的实践表明,“述”与“作”是文明传承的一体两面:“述”是“作”的根基,确保创新不脱离传统;“作”是“述”的发展,使传统适应时代需求。正如树木生长,根系深扎土壤(述)才能汲取养分,枝叶向上生长(作)才能获得阳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六、老彭其人:传承者的精神原型
老彭的身份虽有争议,但作为“述而不作”的精神原型,其特质在文献中清晰可辨。《大戴礼记?虞戴德》明确记载“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将老彭与“仲傀”并列为商代的“教化者”——他负责向大夫传授为政之道,向士传授为官之术,向庶人传授技艺之法,是知识传递的关键节点。这种“传而不创”的角色,与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从教经历高度契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若老彭即彭祖,其“长寿”传说暗含着传承者的象征意义。《列仙传》载彭祖“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虽有神话色彩,却隐喻着传承者“跨越时代”的特质——他们如同文明的“活载体”,将前代的知识与智慧传递给后世。孔子自比老彭,或许正是希望像他一样,成为连接“文武之道”与后世的桥梁。《论语?子张》记载子张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孔子正是那个“识其大”的贤者,通过“述而不作”让“文武之道”得以延续。
老彭的精神在后世的史官群体中得到集中体现。周代的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法以逆官府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春官?太史》),负责记录历史、保管典籍,却“不越位创作”。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看似是“作”,实则“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史记?太史公自序》),大量引用《尚书》《左传》《国语》等古籍,仅在“太史公曰”部分表达个人见解,是“述而不作”的典范。司马光编《资治通鉴》,“遍阅旧史,旁采小说,抉擿幽隐,荟粹成书”(《宋史?司马光传》),严格遵循“无征不信”的原则,“其是非予夺,一以孔子《春秋》为法”,同样体现了老彭式的传承精神。
清代的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系统阐释了“述而不作”的理论。他提出“六经皆史”,认为“古人不着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孔子“述而不作”是“即器明道”——通过阐释先王的政典来阐明道理。章学诚强调“夫学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处,亦是学者之入门处。天下之义理无穷,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约之使其在我?”(《文史通义?浙东学术》),这里的“宗旨”正是“述”的核心,确保传承不偏离方向。这种理论总结,使“述而不作”从实践上升为系统的学术思想。
七、当代传承:述而不作的现代意义
在文化快餐化、创新被神化的当代,“述而不作”的智慧具有特殊价值。非遗传承领域,“述而不作”是基本准则: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传承《贵妃醉酒》,严格遵循梅兰芳的唱腔板式、身段程式(述),仅在眼神、台步等细节融入个人理解(作);古琴演奏家吴钊弹奏《流水》,忠实于《神奇秘谱》的指法记载(述),却通过音色变化传递个人感悟(作)。这种“先守后创”的方式,使非遗项目既保持本真性,又能与时俱进,正如非遗保护专家所言“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没有扎实的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
古籍整理领域,“述而不作”体现为严谨的学术规范。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整理,遵循“校勘不妄改,注释不妄解”的原则:对原文中的讹误,采用“本校、对校、他校”的方法考证,确属误字才出校记(述);注释以解释典故、考证史实为主,不加入主观评论(不作)。这种工作看似“保守”,却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本基础。近年来的“中华经典古籍库”建设,将古籍数字化(述),却不擅自修改原文或添加现代解读(不作),使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得以准确传播。
教育领域,“述而不作”提醒我们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现代教育常陷入“重创新、轻传承”的误区,如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强调“个性化解读”,忽视对文本的准确理解。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设“经典精读”课程,要求学生背诵《论语》《道德经》全文,逐字逐句讲解,不急于引导“创新思考”,而是先让学生“读懂原文”(述)。这种做法看似“复古”,却符合孔子“温故而知新”的教育理念——只有充分掌握旧知,才能真正实现创新。
科技领域,“述而不作”表现为对科学传统的尊重。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基于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力学研究(述),并非凭空创造(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与发展(述中有作),而非彻底否定。当代的人工智能研究,以图灵机理论、神经网络算法为基础(述),才实现了AlphaGo等突破性进展(作)。正如科学哲学家库恩所言“科学革命是范式的转换,而非从零开始”,“述”是科学进步的必经之路。
八、传承之链:文明延续的隐秘脉络
从老彭到孔子,从伏生到朱熹,从司马迁到当代的非遗传承人,一条“述而不作”的传承之链贯穿中华文明五千年。这条链条的强度,不在于创新的多少,而在于传递的忠实性——每个环节都准确把握传统的核心,又根据时代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孔子删订六经,是链条上的关键一环。他之前,“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他之后,“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六经通过孔门弟子传遍天下,使“文武之道”不至于中断。伏生传《尚书》,在秦火之后接续链条,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保住了二十九篇珍贵文献,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尚书》滋多于是矣”。朱熹注四书,为链条注入新的活力,使儒家思想在宋代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影响后世近千年。
这条链条的韧性,在于“述”与“作”的动态平衡。“述”确保核心价值的稳定传递:“仁”“义”“礼”“智”“信”始终是儒家的核心,从《论语》到《四书章句集注》,表述虽变,内涵未改。“作”则使传统适应不同时代:汉代经学侧重“天人感应”,服务于中央集权;宋代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回应佛道挑战;明代心学主张“致良知”,简化修行路径。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使中华文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今天,这条链条面临新的挑战:文化多样性冲击传统认同,碎片化阅读削弱深度理解,技术革新改变知识传递方式。但“述而不作”的智慧仍能提供指引:我们可以用数字技术保存古籍(述),但不应随意篡改原文;可以借鉴外来文化(述),但不应放弃自身传统;可以鼓励创新(作),但必须建立在扎实的传承基础上。
孔子“窃比于我老彭”的谦逊,蕴含着深刻的文明智慧:传承者与创造者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没有他们,再伟大的创造也会随时间消逝。在这个崇尚“原创”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述而不作”的精神——不是拒绝创新,而是在创新中守护那些历经千年检验的价值;不是回望过去,而是从过去中汲取走向未来的力量。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请大家收藏:()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重生:找将军当靠山 不良人:殿下收手吧!前方玄武门 都重生了谁还恋爱脑! 重生之母盼女福 娇养美强惨祖宗后,咸鱼被迫卷赢 风吹骨响 半世浮沉一世梦 陆子的王朝逆袭之旅 我拒绝嫁给校草 炮灰小师姐重生后,麻溜离开宗门 食光记 妻子残害亲女儿,只为讨好白月光 陷入爱 海疆共明月 洪荒之人掌天地 异能觉醒天命星辰 政道问鼎 费土旧士 穿越1960 阵云高:英雄寂寞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