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块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推土机”,持续不断地向欧亚板块挤压。这种挤压产生的力量,不仅让青藏高原迅速隆升,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也让四川盆地周围的山脉进一步抬高、隆起。龙门山、米仓山、巫山等山脉,在这场运动中变得更加陡峭、雄伟,像一道道巨大的屏障,把四川盆地紧紧包围起来。
随着周围山脉的不断抬升,巴蜀湖的排水通道开始受到影响。原本流向东南方向的湖水,因为巫山的隆起,河道变得狭窄、陡峭,水流速度加快,形成了最初的长江三峡雏形。湖水顺着这条狭窄的通道,不断冲刷着山体,慢慢把通道挖得更深、更宽。同时,四川盆地内部的地壳也在发生变化,一些地方继续抬升,形成了丘陵;一些地方则相对下沉,成为了平原。
在这个过程中,巴蜀湖的面积不断缩小。湖水一方面通过长江三峡的通道向外排泄,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的变化,降水减少,蒸发量增加,湖水水位不断下降。原本连成一片的大湖,开始被抬升的陆地分割成一个个小湖泊。比如现在的邛海、泸沽湖、马湖等,都是当年巴蜀湖分割后留下的“碎片”。
一些小湖泊因为没有足够的水源补充,加上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慢慢干涸。湖水干涸后,湖底的泥沙暴露出来,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逐渐变成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土壤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为后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湖水干涸后留下的盐类物质,在地下不断积累,形成了丰富的盐矿——这也是四川盆地成为“盐都”的重要原因。
喜马拉雅运动持续了上千万年,直到现在,这场运动还在缓慢进行。正是这场运动,最终塑造了四川盆地如今的地形地貌:周围被高山环绕,内部有平原、丘陵、河谷等多种地形,长江穿盆地而过,形成了独特的“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场运动中,四川盆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湖泊的消失和陆地的扩大,陆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恐龙虽然在6500万年前的生物大灭绝中消失了,但哺乳动物开始崛起,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比如古象、剑齿虎、大熊猫的祖先等,都曾在四川盆地生活过。植物也逐渐演变成以被子植物为主,比如樟树、楠木、竹子等,形成了如今四川盆地茂密的森林植被。
九、山海经中的神话猜想:古蜀先民的“海洋记忆”
虽然巴蜀海和巴蜀湖已经消失在地质长河中,但关于这片远古水域的记忆,却通过神话传说的方式,在古蜀先民中代代相传。这些传说,虽然充满了想象色彩,却在不经意间,印证了地质变迁的历史。
在古蜀的传说中,四川盆地曾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叫做“蜀海”。那时候的蜀海,水天相接,波涛汹涌,经常发生洪水,周围的百姓深受其害。人们只能住在地势较高的山上,靠打猎、采集为生,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后来,大禹治水的故事传到了蜀地。大禹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治水英雄,他走遍天下,治理洪水,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当大禹来到蜀地,看到蜀海的洪水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心中十分不忍。他经过仔细观察,发现蜀海的洪水之所以无法排泄,是因为东边的巫山挡住了湖水的去路。于是,大禹决定开凿巫山,打通一条排水通道,让蜀海的洪水流向东方的大海。
传说中,大禹手持一把神斧,这把神斧是用天上的陨石打造而成,锋利无比,能够劈开坚硬的岩石。大禹带领着蜀地的百姓,来到巫山脚下,开始了艰苦的开凿工作。白天,他们顶着烈日,挥舞着神斧和锄头,劈开山岩,挖掘河道;晚上,他们住在山洞里,听着洪水的咆哮声,商量着第二天的工作计划。
开凿的过程十分艰难。巫山的岩石坚硬如铁,一斧下去,只能留下一道浅浅的痕迹;有时候,还会遇到山体滑坡,巨石滚下来,挡住去路。但大禹和百姓们没有放弃,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据说,大禹为了治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扑在开凿河道的工作上。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大禹终于用神斧劈开了巫山,打通了一条狭窄的通道。蜀海的湖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顺着这条通道奔腾而下,汹涌的水流冲刷着河道,把通道挖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随着湖水的不断排泄,蜀海的水位逐渐下降,湖底的陆地慢慢暴露出来,形成了如今的四川盆地。而被大禹劈开的巫山通道,就是今天长江三峡的瞿塘峡,人们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把这个地方叫做“夔门”。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对夔门的“夔”字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虽然这里说的是东海中的神兽,但古蜀先民可能因为夔门一带水流湍急、声音如雷,与书中描述的夔兽“其声如雷”的特点相似,便将此地命名为夔门,把大禹治水的传说与神兽夔联系在一起,赋予了这个地方浓厚的神话色彩。
除了大禹治水的传说,古蜀文明中还有很多与水相关的元素。比如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文物,有学者认为,这些文物可能与古蜀先民对水神、海神的崇拜有关。青铜神树上的飞鸟、龙蛇等图案,可能代表着先民们想象中能够沟通天地、掌管水源的神灵;纵目面具的“纵目”,可能象征着能够看到远方洪水的神灵,体现了先民们对洪水的敬畏和对治水的渴望。
这些神话传说,虽然不是真实的历史记录,但它们反映了古蜀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蕴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传说也是巴蜀海和巴蜀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片土地的远古历史。
十、沧海桑田后的新生:盐与火的“文明启蒙”
随着巴蜀湖的干涸和陆地的形成,四川盆地逐渐成为了人类繁衍生息的“沃土”。而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盐,成为了古蜀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两亿年前的巴蜀海,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分。当巴蜀海变成巴蜀湖,再到湖泊干涸后,这些盐分便留在了地下,形成了丰富的盐卤资源。四川盆地的盐卤资源分布广泛,浓度高,易于开采,为古蜀先民制取食盐提供了便利条件。
食盐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能够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能用来保存食物。在古代,食盐的获取并不容易,很多地方因为缺乏盐资源,不得不从外地运输食盐,而四川盆地因为有丰富的盐卤资源,成为了早期人类聚居的理想之地。
大约在5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开采盐卤,制取食盐。他们最初是在地表发现天然的盐泉,然后用简单的工具把盐泉里的水引入坑中,让水分自然蒸发,得到粗盐。后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他们开始挖掘盐井,深入地下开采盐卤。在自贡、盐亭、盐源等地,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代的盐井遗址,比如自贡的燊海井,就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的盐井,见证了古蜀先民高超的制盐技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制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古蜀文明的繁荣。食盐不仅满足了当地先民的生活需求,还成为了重要的贸易商品。古蜀先民通过陆路和水路,把食盐运往周边地区,换取粮食、布匹、陶器等物资。这种贸易往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也让古蜀文明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文明中心之一。
除了盐,巴蜀海和巴蜀湖留下的另一个“礼物”——天然气,也在后来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作用形成的,常常与盐卤资源伴生。古蜀先民在开采盐卤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气。他们利用天然气作为燃料,来煮制盐卤,提高了制盐的效率。这种利用天然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记录之一。
盐和天然气的利用,不仅改善了古蜀先民的生活,还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比如,制盐需要大量的陶器来盛放盐卤和食盐,这促进了陶器制作技术的进步;天然气的利用,也让金属冶炼、纺织等手工业有了更好的能源支持。同时,围绕着制盐产业,形成了很多城镇和集市,比如自贡,就是因为制盐而兴起的城市,被誉为“千年盐都”。
十一、沧海桑田后的新生:农业与城市的“文明绽放”
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川盆地的土壤越来越肥沃,加上温暖湿润的气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古蜀先民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开启了农业文明的篇章。
四川盆地的土壤主要是紫色土,这种土壤富含磷、钾等矿物质,肥力较高,适合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经过先民们的开垦和灌溉,成为了中国着名的“天府之国”。
大约在3000年前,古蜀先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他们利用岷江等河流的水资源,修建了简单的灌溉设施,把河水引入农田,保证水稻的生长。到了战国时期,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个工程巧妙地利用了岷江的水流,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种功能,让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更加稳定。从此以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
农业的发展,让古蜀先民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也逐渐走向繁荣。围绕着农业生产,形成了很多村落和城镇。比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等,都是古蜀文明时期重要的城市遗址。这些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黄金器物、玉器等,工艺精湛,造型独特,反映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和发达的社会文明。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神树,高达3.96米,由底座、树干、树枝组成,树枝上有九只鸟、一条龙,造型宏伟,寓意深刻,可能与古蜀先民的太阳崇拜和宇宙观有关;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面具,工艺精湛,黄金的纯度很高,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黄金冶炼技术。这些文物不仅是古蜀文明的瑰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和文化也日益繁荣。成都作为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早在汉代就已经成为了全国重要的商业都市,与长安、洛阳等城市齐名。当时的成都,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漆器制造业、制盐业等闻名全国,商品种类繁多,贸易往来频繁。同时,成都也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文人墨客云集,留下了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珍品。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四川盆地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古代的蜀国、蜀汉,还是后来的四川行省,这片土地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亿万年前那片消失的巴蜀海——是它留下的肥沃土壤、丰富资源,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远古海洋的当代回响:刻在大地肌理里的亿年记忆
站在成都平原的晨光里,第一缕阳光刚漫过龙泉山的轮廓,就把稻田染成了淡金色。田埂上的露珠还没干透,踩上去“咯吱”作响,泥土里混着的稻穗碎末与腐叶气息,是这片土地最鲜活的日常味道。可若是蹲下身,指尖捻起一捧黑褐色的泥土,仔细看会发现,泥土里藏着几颗极细的、泛着浅灰白色的颗粒——那是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盐结晶,是远古汪洋留在当代最细微的“指纹”。
这些海盐颗粒,曾随着特提斯海的海浪,在巴蜀海的海底沉睡了千万年。后来海水退去,它们被泥沙层层包裹,跟着地壳抬升、岩层风化,最终变成了泥土里的“时光碎片”。如今,它们混在成都平原的耕作土里,跟着农民的锄头翻耕、跟着雨水渗透,默默滋养着一季又一季的水稻。当稻穗成熟时,颗粒里的水分与养分,或许就藏着这些远古海盐的气息——就像巴蜀海用另一种方式,继续“拥抱”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展厅里,这种“回响”更直接、更震撼。玻璃展柜里,一块半米见方的深灰色岩层上,嵌着十几枚菊石化石。它们的外壳呈螺旋状,最大的一枚直径有二十多厘米,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壳面上的横纹清晰得能看清每一圈的生长痕迹。讲解员指着化石说:“这些菊石生活在三叠纪的巴蜀海,它们死后沉入海底,被泥沙掩埋。你看这枚化石的螺旋中心,还有一点淡淡的紫色,那是当年贝壳里色素残留的痕迹。”
站在化石前,能清晰想象出两亿年前的场景:这些菊石在巴蜀海的中层海域游动,水流从它们的壳口流过,滤出浮游生物作为食物;遇到天敌时,它们会收缩身体,把柔软的部分藏进坚硬的壳里。如今,它们变成了石头,却依然保持着游动的姿态,仿佛下一秒就会顺着岩层的纹理,重新滑进那片蓝色的汪洋。博物馆里还有一块特殊的“鱼龙化石”,化石里的鱼龙身体呈流线型,骨骼的每一节椎骨都清晰可见,连尾巴的摆动弧度都保存得完好——它应该是在追逐鱼群时,突然被泥沙掩埋,将生命最后的瞬间,永远定格成了巴蜀海的“动态记忆”。
走出博物馆,往自贡市区的老盐场走去,会看到另一种“当代回响”。燊海井的井口像一口巨大的老瓷碗,嵌在青石板铺就的地面上,井口直径不过半米,深却超过一千米。井口旁的木制绞车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绞车上的麻绳被岁月磨得发亮,仿佛还能听到当年盐工们“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当地的老盐工说:“这口井挖了十三年才出水,刚开始抽上来的盐卤,咸得发苦,后来才知道,这卤水里的盐,就是当年巴蜀海蒸发后留下的。”
现在,燊海井已经不再产盐,但井口旁还保留着一口“煮盐锅”。铁锅直径有两米多,锅底结着一层厚厚的盐垢,呈浅褐色。老盐工用勺子舀起一点盐垢,放在手里搓碎:“你尝尝,这盐里还有点海水的咸鲜味。咱们自贡的盐,之所以好吃,就是因为底子是巴蜀海的盐,有亿万年的味道在里面。”确实,自贡的井盐颗粒细腻,咸味醇厚,无论是炒回锅肉还是炖菜,都能最大程度激发食材的香味——这是巴蜀海留给当代人最实在的“味觉礼物”。
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到了重庆巫山的夔门,远古海洋的“回响”变成了壮阔的自然景观。夔门两岸的山体呈深灰色,岩层像被刀削过一样陡峭,崖壁上能清晰看到层层叠叠的“水平岩层”——那是巴蜀海时期的海底沉积物,每一层都代表着一个时期的海洋环境。涨水期时,长江水奔涌着穿过夔门,浪花拍打着崖壁,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像极了两亿年前巴蜀海的海浪拍打海岸的声音。
当地的地质导游会指着崖壁上的一道浅色岩层说:“你们看这层,颜色比周围浅,质地也更软。这是三叠纪晚期巴蜀海开始退去时形成的,当时这里是浅滩,泥沙里混了很多植物的碎屑。再往上看,那道深色的岩层,是深海时期的沉积物,里面藏着不少小型海洋生物的化石。”站在夔门的观景台上,看着江水东流,想着眼前的江水,就是当年巴蜀湖排泄出去的湖水,如今依然在滋养着长江流域的生命,忽然觉得,巴蜀海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变成了江水、变成了泥土、变成了盐、变成了化石,以各种方式,融入了当代的生活。
就连成都市区的浣花溪,也藏着巴蜀海的“回响”。浣花溪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圆润光滑,仔细看,有些鹅卵石的表面有细小的“孔洞”——那是海水长期冲刷、侵蚀形成的。这些鹅卵石,曾是巴蜀海海底的岩石,后来随着地壳抬升、水流搬运,最终来到了浣花溪。春天时,溪边的柳树抽出新芽,花瓣落在水面上,顺着水流漂向远方,恍惚间,竟像是两亿年前巴蜀海海底的海藻,跟着海水轻轻飘荡。
傍晚时分,回到成都平原的田埂上,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风吹过稻田,稻穗发出“沙沙”的声响,远处的农家升起了炊烟,饭菜的香味混着泥土的气息飘过来。蹲下身,再次捻起一捧泥土,看着里面的海盐颗粒、碎稻壳,忽然明白:远古的巴蜀海,从未离开过。它藏在每一粒盐里,藏在每一块化石里,藏在每一寸泥土里,藏在每一条江水里,甚至藏在我们吃的每一口米饭里。
这种“回响”,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刻在大地肌理里的真实记忆,是亿万年时光与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吃着自贡的井盐、看着夔门的江水、抚摸着博物馆里的化石时,其实都是在与两亿年前的巴蜀海对话——对话它的辽阔,对话它的繁华,对话它的变迁,也对话它留给当代的、永不消散的生命气息。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樱花落下:和诗羽学姐的邂逅 假装没看你 快穿之游走各个位面 崩坏:性穹铁道 惊悚神祇 遭劈腿,高冷领导对我一见钟情! 同学的陪读妈妈是妓女 傲娇攻他暗恋成真了 美纪太太教子有方! 渡东庄有四季 遭遇花仙子+一盏灯 (综漫同人)抓不住的恋人 父慈子孝 却雀[京圈] 假少爷他柔弱可妻 爱情距离 路过的怪物都要踹一脚 穿越到异世界的性转骚浪萝莉的变态性爱生活 毒医娘子山里汉 宝妈到星际大佬,从收破烂开始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