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动的第三重境界:与道同体,反归自然
“反者道之动”的三重境界,恰似登山: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识得“反”是道的运动轨迹,知“物壮则老”是必然;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悟得“反”是成事之法,能用“柔弱胜刚强”“欲取先予”等策略应世;第三重则是见山仍是山——此时“反”已不再是刻意遵循的规律,也不是主动运用的手段,而是人与道相融后的自然流露。人在这一境界中,“反”即是“常”,“动”即是“静”,举手投足皆合道之自性,如天地运行般无需刻意,却处处契合“反者道之动”的本源。
一、从“刻意反”到“自然反”:破执归真的觉醒
第三重境界的核心,是破除对“反”的执着。《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前两重境界,无论是认知“反”的规律(为学),还是运用“反”的策略(为术),皆有“刻意”之迹;而第三重境界,是“损之又损”后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反”的智慧已内化为生命本能,无需刻意思考“如何反”,便自然契合道的运动。
王弼注《道德经》时说:“反者,道之动也。道以无形无为成济万物,故从事于道者以无为为君,不言为教,绵绵若存,而物得其真。与道同体,故曰反也。”这里的“与道同体”,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关键:当人不再将“反”视为外在于己的规律,而是与道融为一体时,“反”便成了自身存在的方式。就像水流向低处,并非刻意“反”于高处的喧嚣,而是水的自性本然;就像草木秋冬凋零,并非刻意“反”于春夏的繁茂,而是生命循环的自然。
庄子笔下的“真人”,正是这一境界的写照:“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庄子·大宗师》)他们不抗拒弱势(不逆寡),不夸耀成功(不雄成),不谋划事务(不谟士),看似“反”于常人的进取,实则是“与道徘徊”(《庄子·盗跖》)——他们的“反”,是对道之自性的全然顺应,没有丝毫“要去反”的刻意。
比喻一:呼吸之自然
人之初生,呼吸本是自然交替:吸时气入,呼时气出,无需刻意控制。若刻意憋气以求“久存”,反致气乱;若刻意猛吸以求“充足”,反伤肺腑。第三重境界的“反”,正如自然呼吸——当“反”不再是刻意为之的“方法”,而是与道同频的“本能”,便如呼吸般自在,既无“反”的执着,也无“不反”的刻意,只是“应物自然”(《庄子·知北游》)。
举例一:张良功成身退
张良辅佐刘邦定天下,其谋略多合“反者道之动”:鸿门宴上以柔避刚,鸿门宴后“烧绝栈道”以示无争(实则为日后东出留路),皆是第二重境界的“刻意用反”。但天下既定,他却“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史记·留侯世家》),不恋功名,不贪富贵。此时的“退”,已非刻意“避祸”的策略,而是对“物壮则老”的全然体认——他深知“功高震主”是“壮”,“久处尊位”是“老”,故“退”是自然流露,如草木遇寒则枯,非刻意为之,却暗合道动。这便是从“用反”到“体反”的跨越。
二、“反者”即“常者”:道之自性的圆融
第一重境界见“反”是“异”(与“顺”相对),第二重境界用“反”是“术”(以“反”求“成”),第三重境界则悟“反”是“常”——道的运动本就是“反”与“常”的合一:“反”是道的运行轨迹,“常”是道的自性本质。《道德经》第十六章言:“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复命”即是“反”(返回本根),而“复命”本身就是“常”(道的常态)。
河上公注“反者道之动”曰:“道动之用,常反覆归之于虚无。”这里的“反覆归虚”,并非“异常”的运动,而是道的“常态”——就像四季循环:春生夏长是“顺”,秋收冬藏是“反”,但“顺”与“反”本就是四季的常态,缺一不可。若只以“生”为常、以“藏”为反,则不见四季全貌;若知“藏”亦是常,则悟“反”本就是道的自性。
第三重境界的核心,正在于明了“反”不是对“常”的否定,而是“常”的完整呈现。正如昼夜交替:昼是“明”,夜是“暗”,“暗”并非“明”的对立面,而是昼夜常态的一部分;若只认“明”为常,是不见昼夜之全;若知“暗”亦是常,则悟“反”(暗)与“顺”(明)本是一体。
比喻二:太极阴阳鱼
太极图中,白鱼为阳,黑鱼为阴,阳鱼之尾藏阴眼,阴鱼之尾藏阳眼。阳盛则转阴,阴盛则转阳,此“反”是自然之理;但阴阳本是一体,无阳则无阴,无阴则无阳,故“反”(阴阳转化)本身就是太极的常态。第三重境界的“反”,正如太极运转:不见“阳”是顺、“阴”是反,只知阴阳相生是常;不见“动”是反、“静”是顺,只知道静为躁君,动静不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举例二:范蠡三聚三散
范蠡助勾践灭吴后,弃官从商,三聚千金,三散其财。常人多以“聚财”为顺,“散财”为反,而范蠡的“散”,却非刻意“反其道”以求名,而是深知“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是商业之常。他第一次散财,是因“久受尊名,不祥”;第二次散财,是因“物盛而衰,固其理也”;第三次散财,已无“为何散”的思考,只是“富家弃其故,贫家复其业”(《史记·货殖列传》)的自然流露。此时的“散”(反)与“聚”(顺),已无分别——聚是应时,散也是应时,皆合“货殖之道”的常态。这种“反顺合一”,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反者即常者”。
三、“动”即“静”:道之运行的寂然与昭然
“反者道之动”的“动”,在第三重境界中,已非“运动”的表象,而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周易·系辞》)的体用合一。道本身“寂兮寥兮”(《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静”;但道又“周行而不殆”(同上),是“动”。这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人身上的体现,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动即静”——看似有“反”的行动,实则是心体寂静后的自然发用,如明镜照物,物来则应,物去则空,无有留滞。
《庄子·天道》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这里的“静则动”,正是第三重境界的“动”:静是体(心体虚空),动是用(应物而反),用不离体,体在用中。所谓“反者道之动”,其“动”的本源,正是道的“虚静”;若无虚静之体,“反”的行动便成刻意造作,落入第二重境界的“术”,而非第三重境界的“道”。
王弼注“弱者道之用”时说:“柔弱同通,不可穷极。”“柔弱”是“反”的表现(与“刚强”反),而“柔弱”的本质,是道的“虚静”之用——因虚静,故能随物变化,不执着于“刚强”的表象,从而“不可穷极”。这种“动”(柔弱之用)源于“静”(虚静之体),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动即静”。
比喻三:日月运行
日月东起西落,看似“动”(每日交替,周行不辍),实则“静”(循着固定轨迹,不疾不徐)。其“动”(东升西落,与“静止”反),源于宇宙的“静”(天体运行的恒定规律);其“反”(日升为昼,月升为夜,互为相反),源于自然的“常”(明暗交替的本然)。第三重境界的“反者道之动”,正如日月运行:“动”是表象,“静”是本源;“反”是现象,“常”是本质。人若达到此境,其“反”的行动便如日月行天,看似有迹,实则自然,无丝毫造作。
举例三: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
宁王朱宸濠叛乱时,王阳明初无兵权,却以“反”制“反”:不急于正面交锋,反而散布“朝廷大军已至”的谣言(虚张声势,反于“实打”),又以书信诱使宁王迟疑(欲速则不达,反于“急进”),最终以少胜多。但若细观其过程,会发现他的“反”并非刻意设计,而是“心外无物”的自然发用——他深知宁王“骄躁”(壮),故“缓之”(反)是顺应其心性;深知叛军“势孤”(弱),故“扰之”(反)是顺应其态势。正如他在《传习录》中所言:“心体上着不得一念留滞,就如眼着不得些子尘沙。”心体澄澈(静),故能应物无方(动),其“反”的行动,只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便是“动即静”的第三重境界。
四、实践中的“无为而无不为”:从“反”到“化”的自由
第三重境界的实践,不再是“用反”,而是“化反”——将“反者道之动”的智慧融入生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自由。此时的“反”,已化为对事物本质的直觉把握:见“壮”便知“老”将至,故不刻意求壮;见“刚”便知“折”必来,故自然守柔。这种“化”,是“无为”,却能“无不为”——因契合道之自性,故无需刻意作为,却能成就一切应成就之事。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自化”便是第三重境界的实践特征:万物(包括自身的行动)在道的运行中自然转化,无需外力推动。就像春耕夏耘,农人若顺应天时,不违农时,秋收便是“自化”;若刻意拔苗助长,反致苗枯。第三重境界的“反”,正是这种“不违”——不违道,不违物之自性,故“反”的行动成了“自化”的助力,而非阻碍。
比喻四:江海纳百川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因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以低处自居,故能容纳百川。这种“下”(反于“高”),并非江海刻意为之,而是其地势本然;百川归海,也非江海刻意吸引,而是水往低处流的自性。江海的“反”(下),是其自然属性,故能“百谷归之”;若江海刻意“求下”,反而失其本真。第三重境界的人,正如江海:其“反”(柔弱、处下、不争)是自性流露,故能“容”能“成”,这便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自化”之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举例四: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
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平定安史之乱,功高盖世,却能“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旧唐书·郭子仪传》)。常人功高则易骄,他却“事上诚谨,临下宽厚”(反于“骄横”);常人握权则难放,他却“所赐良田美器,皆分遗将佐”(反于“私藏”)。但他的“反”,并非刻意避祸的权谋,而是深知“盛满易衰”的道——他见“功高”是“壮”,故“谦谨”是自然守柔;见“权重”是“刚”,故“分遗”是自然处下。正如他自己所言:“吾位极人臣,而求退不得,盖天眷未衰耳。若恃功邀宠,祸且不测。”这种认知已内化为生命本能,故其“反”的行动自然合道,终得善终。这便是从“用反避祸”到“化反存身”的第三重境界。
五、结语:反归本源,与道同化
“反者道之动”的第三重境界,是对“反”的终极领悟:“反”不是道的“手段”,而是道的“自性”;“动”不是道的“表象”,而是道的“体用”。人在这一境界中,不再是“道的追随者”,而是“道的参与者”——通过“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修持,回归生命本源,与道同频共振,此时的“反”,便是“归”:归向道的本真,归向自然的自性。
正如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当人与万物、与道融为一体,“反者道之动”便不再是需要理解的规律、需要运用的方法,而是“我”的存在本身——呼吸是反(呼和吸),生死是反(生和死),言行是反(言与默、行与止),一切皆在道的循环中自然流转,无有分别,无有执着。
这便是第三重境界的终极意义:从“知反”到“用反”,最终到“是反”——人成为“反者道之动”的化身,在“反”与“常”的圆融中,实现与道同化的自由。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杂论对话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开局丹田被废,我靠炼丹杀疯了 都市最强兵王 千岁共簪花 让你当血奴,没让你觉醒成帝 穿成女频文的反派大佬 被迫给偏执权臣当药引后+番外 亡夫他们都是自愿的 不想卷科举,奈何大哥先躺平了 悔终 [足球同人] 多特蒙德之初心 美女总裁的最强兵王保镖 春诱莺莺 梁史:老孟和小孟 星辰之下的银杏+番外 梁史:越阿蛮 传奇皇妃李铁柱 梁史:孟璠 公主驭犬手札 梁史:冯清 村里村外
好书推荐:桃运无双,洛雷神秘帝少甜宠妻和表姐同居的日子最佳女配(娱乐圈冯征秦始皇嬴政撩妹小神医妙手小村医吻安,首长大人超品邪医报告首长,萌妻入侵睡吧,国民夫人离婚三十天重生世家子我的老婆是冠军校园极品公子山村名医当沙雕攻拿到虐文剧本我的相公风华绝代极品媳妇农女不修仙我家皇后又作妖美人如玉都市弃少归来,依旧怪医圣手叶皓轩,一念都市超级赘婿八零娇女有空间神话之后仙工开物,蛊真人龙藏恒星时刻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中年男人请遵守游戏规则世上还有这种好事儿娘子,我道心乱了我被初恋退婚之后大明虎贲农家小娘子总裁情深入骨我行走江湖那些年混在后宫的假太监那夜上错床凶兽档案蚀骨危情带着妹子去修仙醉卧美人乡抱上空姐的大腿都市之纵意花丛末世之重生御女逆命相师老子是无赖都市极品人生高武我的气血无限多十年磨砺,归来已无敌修仙 一代神帝横空出世网游我在全民战争霸气开挂这个歌神眼神不好使瞎子开局逆风翻盘,抱得校花归傲世骄龙世界房产巨头将门弃妇又震慑边关了汉末无衣神话之后开局签到荒古圣体公寓里的精灵训练家盗墓,开棺挖到一只两千年粽子我们都是九零后心花路放别搞,我是人,魔尊是啥玩意儿他的金丝雀又娇又软渣夫软饭硬吃,那就送他去归西我本无意成仙我和女神合租的日子小师弟,求你从了师姐吧超品风水相师最废皇太子空间重生之商门影后穿成前夫的家养狗重生之纯真年代凡人神算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极品兵王俏总裁乡村傻医仙的秘密乡村神医村长九千岁,女帝她又纳妃了跪在妻女墓前忏悔,我重生了屌丝小保安,遇见女鬼逆袭了寡妇也是潜力股我要成为天下无敌假太监:攻略皇后的我如鱼得水穿越为摄政王,女帝视我心头刺汉服小姐姐直播被大熊猫赖上娘亲,离开这家,我带你吃香喝辣小姐,姑爷他又要造反啦凡三的财富蛙跳外戚好凶猛我的女皇上司最强俏村姑这个农民有点虎多子多福,从拿捏九幽女帝开始重生许仙当儒圣古玩捡漏从离婚后开始绝世废材:毒后归来偷偷藏不住楚家有女初修仙师父,抱小腿极品女仙他的小仙女大律师的惹火宝贝重生不当接盘侠,前世老婆她急了捡个魔神做师父万古第一废材我真不想当奸臣重生后我成了拼爹界杠把子我的姐姐是恶役千金大小姐一胎七宝:老婆大人哪里跑内科医生她真不是沙雕龙藏烟雨江南仙工开物神话之后鹅是老五剑走偏锋的大明大燕文学读吧小说网读一读小说网快眼看书啃书网爬书网权术小说网去读书书荒小说网再读读小说网书趣阁恒星时刻崇文中文网天籁小说小二中文文华摘云若月楚玄辰开局揭皇榜,皇后竟是我亲娘官途,搭上女领导之后千里宦途升迁之路官道征途:从跟老婆离婚开始权力巅峰:从城建办主任开始官梯险情相亲认错人,闪婚千亿女总裁书文小说不乖官路女人香学姐蓄意勾引深入浅出仙帝重生,我有一个紫云葫芦财阀小甜妻:老公,乖乖宠我空白在综艺直播里高潮不断重回2009,从不当舔狗开始透骨欢爱欲之潮直上青云深度补习上流社会共享女友镇龙棺,阎王命上瘾爱欲之潮假千金身世曝光,玄学大佬杀疯了臣服议事桌上官途:权力巅峰开局手搓歼10,被女儿开去航展曝光了关于我哥和我男朋友互换身体这件事村野流香闪婚夜,残疾老公站起来了师娘,你真美迟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