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完成后,“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展示平台正式上线。上线当天,四川省文物局举办了隆重的上线仪式,周局长在仪式上致辞:“这个平台是四省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不仅整合了西南地区的考古资源,还创新了文物展示和科普教育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西南地区古代文明的辉煌,感受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魅力。”
上线仪式结束后,林野和苏晓登录平台,查看用户的反馈。平台的访问量在短短一天内就突破了10万人次,用户留言超过2万条。一位来自北京的用户留言:“通过这个平台,我第一次完整地了解了西南地区的古代文明,三星堆的青铜面具、金沙的太阳神鸟金盘都让我震撼不已,感谢考古工作者和技术人员的付出!”一位来自云南的用户留言:“我老家就在古滇国遗址附近,通过平台的‘遗址探秘’功能,我看到了家乡的古代文明,感到非常自豪。”
平台上线后,林野和苏晓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筹备平台的更新计划,计划在接下来的半年内,新增“良渚文明”“石家河文明”等板块,将数据库的覆盖范围从西南地区扩展到长江流域;同时,他们还计划与国内的中小学合作,开发基于平台的考古科普课程,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考古知识,培养对古代文明的兴趣。
在筹备新增板块时,林野和苏晓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邀请,前往良渚遗址采集地脉信号和进行文物数字化扫描。良渚遗址是长江下游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明遗址,以精美的玉器和大型水利工程闻名。在良渚遗址,林野用青铜罗盘采集了莫角山宫殿区的地脉信号,发现宫殿区的信号强度是普通居住区的4倍,证明宫殿在良渚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苏晓则协助技术团队用3D扫描仪扫描了良渚玉琮,还原了玉琮上每一个神人兽面纹的细节,让用户能在平台上清晰地看到玉琮的纹饰结构。
在采集过程中,林野和苏晓还发现了一个重要线索。在良渚遗址的一处祭祀坑附近,青铜罗盘的信号与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盘信号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他们立刻将这一发现告知联合工作组,专家们经过分析认为,这可能表明良渚文明与古蜀文明存在间接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提供了新的证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开始整理良渚遗址的采集数据,准备将其纳入数据库。他们还计划在平台上新增一个“文明交流”板块,专门展示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联系,包括良渚与古蜀、石家河与夜郎国等,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交流融合历程。
一天下午,林野和苏晓在整理爷爷的笔记时,发现了一张从未注意过的草图。草图上画着一个圆形的器物,上面刻着与星图一致的符号,旁边写着:“天圆地方,文明之核,藏于长江之源。”苏晓看着草图,激动地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遗址线索!长江之源应该是指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头地区,说不定那里有一个未被发现的古代文明遗址!”
林野立刻拿出星图,对照草图上的符号,发现符号对应的坐标正好在长江源头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他赶紧将这一发现汇报给郑队长和周局长,周局长决定成立专项勘探组,前往青海进行勘探。勘探组由林野、苏晓带队,配备了青铜罗盘和现代物探设备,还邀请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参与。
出发前,林野和苏晓整理了行李,将爷爷的笔记、青铜罗盘和星图小心翼翼地放进背包。他们知道,这次青海之行又将是一次全新的冒险,或许能发现一个新的古代文明遗址,为“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增添新的内容,也为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汽车驶离成都,朝着青海的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平原变成了山地,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林野看着手里的草图,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遗址正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联合工作组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青藏高原,远处的玉树藏族自治州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长江源头古代文明遗址,我们来了!
汽车沿着214国道驶入玉树藏族自治州时,四月的寒风还带着雪粒,远处的巴颜喀拉山被积雪覆盖,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卧在天际。林野把车窗摇紧,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朝着西北方向倾斜——那里正是星图上标注的长江源头区域,也是爷爷笔记里草图符号对应的位置。苏晓凑过来,指着手机里的卫星地图:“青海省考古研究院的马队长说,咱们要去的治多县附近,去年牧民放牧时发现过一些带纹路的石片,当时以为是普通的石头,现在看来可能是古代文明的遗物。”
郑队长坐在前排,回头递来一件厚实的冲锋衣:“这里海拔超过四千米,晚上气温能降到零下,你们俩注意保暖,别感冒了。马队长已经在治多县的牧民定居点等着咱们,还准备好了越野车,明天一早就能去遗址线索区域勘探。”林野接过冲锋衣,摸了摸背包里的青铜罗盘,罗盘的盘面微微发烫,像是在与这片高原下的地脉产生共鸣。
抵达治多县时,天色已经擦黑。马队长穿着藏青色的藏袍,带着几位牧民在定居点门口迎接。他手里拿着一块巴掌大的石片,石片上刻着模糊的螺旋纹:“这就是牧民去年捡到的,我们初步判断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石家河文明、良渚文明的石器纹饰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明显的高原特色。”苏晓接过石片,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这纹路的螺旋方向和金沙遗址太阳神鸟金盘的纹路一致,都是顺时针,说明这里的古代文明可能和长江中下游文明有交流!”
第二天清晨,林野和苏晓跟着马队长、郑队长,乘坐越野车前往牧民发现石片的区域。车子行驶在草原上,沿途能看到成群的藏原羚和藏野驴,远处的长江源头支流像一条蓝色的丝带蜿蜒在草原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抵达目的地——一片靠近河流的台地,台地上散落着不少石块,部分石块上能看到人工打磨的痕迹。
“就是这里!”马队长指着台地中央,“牧民就是在这里捡到的石片,咱们先在这里打几个探孔,看看地下有没有文化层。”队员们拿出洛阳铲开始打孔,林野和苏晓则拿着青铜罗盘在台地上走动。当林野走到台地西侧时,罗盘突然剧烈颤动起来,指针死死指向地下:“这里有强烈的地脉信号!下面肯定有重要的遗迹!”
马队长赶紧让队员在罗盘指示的位置打孔,当洛阳铲拔出时,铲头上沾着的泥土里混着几片陶片,还有一小块木炭。“是文化层!”马队长激动地说,“木炭可以用来做碳十四测年,陶片上的纹饰还能判断文化类型!”苏晓赶紧把陶片和木炭装进密封袋,标记好位置:“这陶片的纹饰是篮纹,和马家窑文化的陶器纹饰相似,但陶质更粗糙,应该是适应高原环境的本地改良工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在台地西侧开了两个探方。林野和苏晓负责清理探方内的泥土,刚挖了不到半米深,就发现了一排石砌的地基,地基里埋着几块刻着螺旋纹的石板,石板的排列方式像是某种建筑的墙体。“是房屋基址!”郑队长蹲在探方边,用卷尺测量地基的尺寸,“这排地基长约五米,宽约三米,应该是一座小型的半地穴式房屋,符合新石器时代高原先民的居住特点。”
随着挖掘深入,更多的遗迹和文物陆续出土:探方东侧发现了一个圆形的火塘,火塘周围散落着不少陶片和石器,包括石斧、石刀和石磨盘,显然是当年的生活区域;探方西侧出土了一个陶制的容器,容器内残留着植物种子的痕迹,经过初步鉴定,是青稞和粟的种子,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开始种植农作物;最让人惊喜的是,在房屋基址的中央,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圆形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一块刻有太阳纹的石板,石板的纹路与金沙遗址、良渚遗址的太阳纹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这祭坛太重要了!”马队长拿着石板,在阳光下仔细观察,“太阳纹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常见的图腾,出现在长江源头的高原遗址中,证明高原先民与长江中下游文明存在密切的文化交流。而且这块石板的年代,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距今约五千年,和良渚文明的鼎盛时期基本一致,说明当时的文化交流已经非常频繁。”
林野掏出爷爷的笔记,翻到关于长江源头的章节:“爷爷在笔记里提到过,‘长江之源,有太阳之民,以石为祭,以农为生’,和咱们现在的发现完全吻合!这说明这里的古代文明就是爷爷所说的‘太阳之民’创造的,他们不仅适应了高原环境,还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保持着交流。”
就在挖掘工作顺利进行时,一位名叫才让的牧民来到探方边,看着出土的石板,突然开口:“这石头俺们部落的老人见过,在东边的山洞里还有很多,老人说那是‘神山的礼物’,不能随便碰。”马队长赶紧追问:“才让,你能带我去看看那个山洞吗?里面还有其他东西吗?”才让点点头:“山洞在东边的山脚下,里面黑乎乎的,俺小时候进去过一次,看到过很多刻着花纹的石头。”
当天下午,林野和苏晓跟着马队长、才让来到东边的山脚下。在才让的指引下,大家在一片乱石堆后面找到了山洞入口。洞口约两米宽,高约一米五,洞口周围的岩石上刻着不少螺旋纹,与探方里出土的石板纹路一致。队员们打开手电筒,光线照进山洞,能看到洞内的地面上散落着大量的石片和陶片,墙壁上还有人工开凿的凹槽,像是用来摆放祭品的地方。
“这里是一处祭祀遗址!”林野举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进山洞,手里的青铜罗盘震动得越来越厉害,“你们看这些凹槽,里面还残留着祭祀用的植物灰烬,说明这里长期被用来举行祭祀活动。”苏晓跟在后面,用相机记录着洞内的情况:“地面上的陶片和探方里出土的一致,证明这里和台地的居住遗址是同一时期的,都是‘太阳之民’的文化遗存。”
走到山洞深处,队员们发现了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大型祭坛,祭坛上摆放着三件重要的文物:一块刻有完整太阳纹的石板,石板的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凹槽,像是用来放置祭品的;一个陶制的酒器,造型与马家窑文化的陶壶相似,但腹部刻着高原特有的动物纹饰,包括牦牛和藏羚羊;还有一串用兽骨制成的项链,每颗兽骨上都刻着细小的螺旋纹,显然是祭祀时使用的礼器。
“这些文物太珍贵了!”马队长小心地把石板放进保护盒,“尤其是这块太阳纹石板,是目前长江源头地区发现的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太阳图腾文物,对研究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这个山洞祭祀遗址,也是长江源头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祭祀遗址,填补了高原早期文明研究的空白。”
接下来的一周,考古队对山洞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共出土文物两百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和祭祀用品,还发现了大量的植物种子和动物骨骼,为研究当时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其中,植物种子的鉴定结果显示,当时的先民不仅种植青稞和粟,还采集野生的berries和菌菇,饮食结构较为丰富;动物骨骼则以牦牛、藏羚羊和鹿为主,证明狩猎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挖掘工作结束后,青海省文物局决定将这个遗址命名为“长江源太阳纹遗址”,并计划建立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文物和遗迹保护起来。同时,联合工作组将遗址的地脉信号、文物数据和考古报告纳入“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新增了“高原文明”板块,让用户能通过线上平台了解长江源头古代文明的辉煌。
在返回成都的路上,林野和苏晓整理着这次的考古资料。苏晓看着太阳纹石板的照片,笑着说:“咱们又完成了一个重要的发现,不仅找到了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遗址,还证明了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的交流,让数据库的内容更完整了。”林野点头,手里的青铜罗盘轻轻颤动,指针指向东南方向——那里是“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线上平台的办公区,也是他们接下来要投入工作的地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到成都后,林野和苏晓立刻投入到“高原文明”板块的线上开发中。他们协助技术团队制作太阳纹遗址的VR全景,编写文物的解说词,还设计了“高原文明与长江中下游文明交流”的专题页面,用图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两者的文化联系。同时,他们还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拍摄了一部关于长江源太阳纹遗址的纪录片,计划在平台上线时同步推出,让更多人了解这个隐藏在长江源头的古代文明。
就在“高原文明”板块即将完成时,林野收到了王院士的电话。王院士在电话里兴奋地说:“小林,根据你们在长江源遗址采集的地脉信号和文物数据,我们发现高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仰韶文明也存在交流!下一步,咱们可以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黄河上游的遗址进行勘探,说不定能找到更多文明交流的证据!”
林野挂了电话,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苏晓。苏晓看着爷爷的笔记,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写着:“江河同源,文明同根,寻遍江河,方见全貌。”“爷爷早就告诉咱们,长江和黄河的文明是同源的!”苏晓激动地说,“咱们接下来应该去黄河上游看看,说不定能找到连接长江和黄河文明的关键遗址!”
郑队长和周局长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非常支持。周局长立刻联系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方表示愿意合作,并邀请联合工作组前往黄河上游的青海省海东市进行勘探,那里有一处疑似仰韶文明的遗址线索,物探显示地下有密集的陶片和石器信号。
第二天一早,林野和苏晓收拾好行李,背着青铜罗盘和考古工具,跟着郑队长再次出发。汽车驶离成都,朝着黄河上游的方向前进。车窗外的景色渐渐从平原变成了高原,远处的黄河像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在大地上。林野看着手里的长江源太阳纹石板照片,心里满是期待。他知道,黄河上游的遗址里,可能藏着连接长江和黄河文明的关键证据,也可能为“西南文明地脉数据库”增添新的内容。
汽车渐渐靠近青海省海东市,手里的青铜罗盘又开始轻轻颤动,像是在与地下的仰韶文明遗址产生共鸣。林野看着窗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黄河上游的古代文明遗址,解开长江和黄河文明交流的谜团,让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魅力更加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他知道,黄河上游的遗址里,还有更多的秘密在等着他们,新的挑战也在前方等着他们去克服。但他并不害怕,因为他有苏晓做伴,有联合工作组和专家的支持,还有爷爷们留下的罗盘和笔记——这些,都是他前进的动力。
汽车渐渐驶入海东市,远处的喇家遗址博物馆轮廓渐渐清晰起来。林野和苏晓收拾好东西,准备下车——黄河上游仰韶文明遗址,我们来了!
喜欢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请大家收藏:()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否则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相邻推荐:我离家之后,不羡鸳鸯,不羡仙 复燃(高h) 表姑娘要出嫁,禁欲世子急红眼 跟爸爸做爱的时候被同学撞见(nph) 糟糕,穿成傻子师尊的小狗徒弟了 宁死不嫁,我成至尊你哭啥? 系统:北辰传说 时光印记:年代收藏 穿成恶毒真千金,反派偷听我心声 凡人:修仙界最强弃徒 月影灯花 我和系统在古代当躺狗 醉在仙途 少年白马:北离传说之江湖客栈 【综英美/总攻】超级英雄会梦到美丽人外吗? 爱上你的代价让我承受不起 超凡穿越传奇 异兽不能养?我转头就开动物园! 追夫火葬场,绝美老婆悔恨终生 舔狗日记(np)